2016年5月15日至16日,由中國工程院和重慶大學主辦,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和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工程結構創新與發展暨結構模態測試與應用”在重慶召開。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張四平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式,中國工程院樊代明副院長,重慶市人民政府吳剛副市長,大會主席周緒紅院士、楊永斌院士分別致開幕辭。中國工程院崔俊芝、江歡成、鄭皆連、歐進萍、馬克儉、繆昌文、聶建國、杜彥良、陳政清、鄭健龍等13位院士,Herbert MANG、鄧文中兩位外籍院士,美國工程院Ahsan KAREEM院士、J.N.REDDY院士,新加坡工程院潘則建院士、Chien-Ming WANG院士和澳大利亞技術與工程院S.KITIPORNCHAI院士,以及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高校、研究院所、企業的專家學者共計200余人參加了論壇。
樊代明副院長在致辭中指出:“連結構架,以成屋舍”,結構之于建筑的重要性就如同骨骼之于人體的重要性。“一樓拔地而起,一橋飛架而起”都需要結構,“坐如鐘,站如松”也需要結構。但做好結構難度很大,非一日之功,要一開始就做好,否則土木工程的質量將難以保證。樊院長還巧借地名“重慶”二字(重,千里也;慶,廣大也),指出論壇選址在重慶有特別的含義,工程結構創新需要來自千里之外四面八方的廣大院士專家共同努力。
重慶市副市長吳剛在致辭中指出,近幾年重慶的GDP增長在全國位居前列,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與居住環境均得到顯著改善,“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將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投資,建設內暢、外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體系,打造成為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這為土木工程在重慶市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對工程結構在重慶市的創新與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緒紅院士在致辭中指出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隨之出現,但同時也為我國工程科技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此背景下,本次論壇結合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中的相關內容,以“工程結構創新與發展暨結構模態測試與應用”為研討對象,通過國內外院士與專家的研討與交流為我國工程結構未來發展出謀劃策,繼而推動我國土木工程走上綠色化、工業化與可持續化發展道路。
楊永斌院士在致辭中結合“山城重慶”的歷史介紹了重慶建筑的發展與變遷。他指出在重慶人民的不懈奮斗下,重慶已從抗日戰爭時期以吊腳樓為主要居所的“老山城”變成如今高樓林立、交通便捷,有著中國“橋都”之稱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進一步推進,以中國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為發展目標的重慶將迎來更輝煌的發展。
在兩天的時間里,圍繞“工程結構創新與發展”和“結構模態特性量測與應用”兩大主題,崔俊芝、鄭皆連、楊永斌、繆昌文、周緒紅、馬克儉、陳政清、歐進萍、聶建國、杜彥良等10位中國工程院院士,Herbert MANG、Ahsan KAREEM、J.N.REDDY、S.KITIPORNCHAI、潘則建、Chien-Ming WANG、鄧文中等7位國外院士分別做了專題報告。此外,還有來自全國高校、研究院、設計單位的16位頂級專家做了精彩報告。報告內容豐富充實,從理論、技術、材料、管理等多個方面探討了建筑、橋梁、隧道、浮式結構等結構工程的創新與發展。
本次論壇本著“創新、發展”的宗旨展開熱烈的討論,議題涉及到工程結構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梳理了我國及全球范圍內土木工程最新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交流了國際上最前沿的創新性研究成果,也為與會專家和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創新技術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對我國工程結構的創新與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項目管理培訓師在線發布的所有資訊與文章是出于為業界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瀏覽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本站部分內容轉載于其他網站和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或原發布媒體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本站,我們將在兩個工作日內進行刪除或修改處理。敬請諒解!
Copyright ? 2024 項目管理培訓師在線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62359號-1 如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原作者和原發布媒體
本著互聯網分享精神,本站部分內容轉載于其他網站和媒體,如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本站進行刪除或修改處理
客服電話:010-89506650 89504891 非工作時間可聯系:18701278071(微信) QQ在線:511524637
新聞與原創文章投稿:tougao#cpmta.com 客服郵箱:info#cpmta.com(請將#換成@)
項目管理培訓師在線——我國知名項目管理培訓服務提供商,隸屬卓橡公司